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e proteins,BMPs)是一类生长分化因子家族,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与相应感受器结合会产生一系列BMP反应基因的信号表达和转录,诱导间质细胞分化为骨或软骨。而BMP结合蛋白(如noggin,chordin,DAN)和细胞外基质、xTsg(twisted gastmlation)基因,分别作为BMP活性对抗物和增效剂,决定着BMPs与相应感受器结合后引发的生物反应的强度。例如无noggin鼠体内,由于BMPs持续无节制的作用,关节形态发生存在缺陷。因此,在骨与软骨的形态发生过程中,BMPs及其结合蛋白共同有机调节着关节、肌肉、肌腱和韧带等个个动态环节;而且它们对病变(如骨性关节炎)引起的软骨缺损后的软骨再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阐述BMPs及其相关结合蛋白在骨与软骨形态发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脉络舒通颗粒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t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初步机制.方法216例接受单侧 TKA 的患者入院时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脉络舒通颗粒、低分子肝素及利伐沙班至术后2周.选择临床症状、凝血及鸡尾酒监测指标、超声探查、肺栓塞(PE)发生率、副作用为对比依据,比较脉络舒通、低分子肝素及利伐沙班预防 TKA 术后 DVT 的疗效.结果3组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脉络舒通组小腿肿痛及皮肤瘀斑发生率最低,纤维蛋白原升幅脉络舒通组与低分子肝素相当,利伐沙班组升幅最小.基于下肢超声及鸡尾酒监测的筛查,脉络疏通与低分子肝素钙组 DVT 发生率均为4.17%(3/72),略高于利伐沙班组2.78%(2/72).各药物干预组及总体 PE 发生率均为1.39%(1/72,3/216),无致命性 PE 发生.结论对于 TKA 术后 DVT 的预防,脉络舒通给药方便,副作用小,疗效安全可靠,能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与物理预防联合应用可以替代传统的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3.
王军  姜鑫  张益民  郭永智 《中国骨伤》2013,26(5):365-36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与非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45例,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移植物。非保残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25例,男19例,女6例;清理断端后胫骨骨道采用双螺钉全骨隧道固定技术。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20例,男15例,女5例;保留残端纤维,采用与非保残组同样的固定方法。两组均随访18个月,采用KT-2000胫骨后移距离、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及分级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在术后18个月随访时,KT-2000测胫骨后移距离、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IKDC评分,非保残重建组分别为(4.2±2.1)mm,84.3±10.5和64.5±8.8;保残组(3.9±1.8)mm,86.5±8.9和68.6±7.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KDC运动能力分级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者,保残组优于非保残组。结论:保留残端纤维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在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方面显示了较非保残重建更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采用定制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75~90岁,平均82岁.12例患者均采用定制型的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实施手术,时间约60~90min,无骨水泥方面的并发症;术后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术前疼痛症状消失.随访6~18个月无伤口感染、假体脱位、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松动、断裂方面的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良好,效果满意.结论 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采用定制型假体置换术治疗,术后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减少卧床时间,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5.
徐云 《中国医药指南》2012,(24):632-633
为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对5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护理进行总结分析,本组无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除4例80岁高龄患者及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术后3周后出院外,其余患者均于术后2周左右出院,出院后4~6周门诊复查:屈膝、屈髋均>90°,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我们认为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行预见性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联合股骨转子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22例,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76~95岁,平均83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Ⅲ型8例,Ⅳ型14例.均采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联合股骨转子重建术.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关节无松动、脱位,髋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联合股骨转子重建术是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退变与炎症介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腰痛和急性下肢神经根性疼痛是腰椎间盘退变与突出等椎间盘疾患的主要症状,其发生的具体原理还未完全明确。1934年Mixter等Ⅲ开始直观地认为,突出的腰椎间盘进入硬膜腔后,直接压迫并刺激神经根,是引发坐骨神经痛等症状的基础。从此,机械性压迫一直是被公认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刘建永  姜鑫 《实用骨科杂志》2008,14(10):639-640
患者王某,男,39岁,一年半前发现左腋部无痛包块逐渐长大,于当地医院以“纤维瘤”行手术切除。3个月后复发,再次局部切除,病理诊断为滑膜肉瘤。此后因反复复发又接受三次手术并行放疗。现为术后1个月,肿瘤再次复发来院。  相似文献   
9.
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是引起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与髌骨周围肌力不均衡,导致膝关节屈伸时髌骨运行轨迹不良有关。髌股关节应力增大、劳损和外伤,股四头肌弹性减退,髌骨活动度受限,髌骨外侧支持带挛缩等均是重要的病因。患者大多主诉髌后或髌用疼痛,膝关节屈曲和跑步时显著。查体见髌骨活动受限或活动度过大,以及髌骨周围结构的病理体征。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治疗可采用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理疗及支具等保守方法,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采用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微创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8年7月行关节镜下微创逆行髓内钉治疗不愈合的股骨髁上骨折12例,均行自体髂骨植骨。结果随访8~64个月(平均32.4个月),12例骨折术后复位良好,临床愈合时间6个月,功能满意。HSS评分,优10例,良1例,中1例,优良率91.67%。结论较之于传统内固定及LISS,关节镜下逆行髓内钉治疗不愈合的股骨髁上骨折创伤小,骨折端血运破坏小,愈合率高,恢复快,可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